OLED,即有机发光二极管(Organic Light-Emitting Diode),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(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,OLED)。OLED因具有柔软、透明、画质清晰、节能环保等特点,被视为是下一代具有潜力的新型平面显示技术,因此从2003年开始,这种显示设备在MP3播放器上得到了广泛应用,而对于同属数码类产品的DC与手机,此前只是在一些展会上展示过采用OLED屏幕的工程样品,还并未走入实际应用的阶段。但OLED屏幕却具备了许多LCD不可比拟的优势。
显示器是各种视频信号和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终端显示器件,平板化、大型化和高清晰度显示是今后显示器的发展方向,其种类将呈多元化,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,不断出现各种各具特色的新型显示器件。各种不同类型的显示器件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,都有它的服务领域和用户。哪一种显示器件都不可能垄断市场,一花独秀。所有显示器件都在发展中不断扬长避短,克服其缺点和不足,不断完善自己,力图在市场竞争中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,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,优点和缺点也在不断转化。
伴随着有机发光材料和器件技术的不断成熟,有机发光二极管(OLED)显示器逐步进入各个显示领域。1997年,Pioneer公司推出了单色OLED车载音响,使得有机显示屏进入商业领域。时至今日,韩国Samsung和LG、日本Pioneer和SONY、台湾铼宝和悠景等十多家公司建设了OLED量产线,实现了批量生产和销售。今年在美国举办的2007SID(信息显示协会)展会上,许多公司纷纷展出了各种应用领域的OLED显示屏,涉及电视、MP3、手机、车载、白光光源、可弯曲标价牌等,展品的颜色丰富细腻,亮度、对比度、解析度等都达到了历史新高,表明OLED在大尺寸、全彩色化、照明、柔性显示等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的长足进步。
OLED显示技术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,无需背光灯,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,当有电流通过时,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。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,可视角度更大,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。
OLED是双载流子注入型显示器。对OLED的研究工作始于1960年代,1963年Pope报道了蒽单晶片在400V电压的作用下的发光现象。直到1987年C. W. Tang等人采用双层器件结构得到了高性能的OLED后,OLED技术才引起各国专家的极大关注。特别是最近10年里,OLED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,从2英寸的产品到40英寸的样品均在陆续推出。
与液晶显示器相比,OLED具有全固态、自发光、宽视角、高清晰、高亮度、高对比度、高响应速度、超薄、低成本、低功耗、耐低温、抗震、可实现柔性显示和双面显示等特点,被认为是理想和有潜力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。
LED按照驱动方式的不同,还分为有源矩阵驱动(AMOLED)和无源矩阵驱动(PMOLED)。PMOLED技术比较成熟,已在小尺寸OLED产品中大量采用,但是该技术受到扫描行数的限制,不可能用于大尺寸显示。目前,大尺寸AMOLED驱动技术还不成熟,成品率低,仍处于研发阶段。
优点: